
42 岁的老周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中层,最近半年总被加班裹挟 —— 凌晨两点的咖啡、中午潦草的外卖、开会时忍不住的憋尿宏图配资,成了他的日常。上周开始,老周发现脚踝一按就陷出个小坑,早上起床眼睑肿得睁不开,起初以为是累着了,直到某天上班时突然恶心反胃,连喝口水都想吐,才被同事硬拉去医院。
检查结果出来,医生说他是急性肾损伤,再晚来几天,可能就要面临透析风险。原来老周三年前就查出高血压,却从没规律吃药,加上长期憋尿、总用含糖饮料代替水,多重因素叠加,让肾脏突然 “亮了红灯”。其实像老周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,很多人觉得 “肾不好是慢性病,慢慢调理就行”,却不知道急性肾损伤可能在短期内拖成尿毒症,而身体早就给出过预警信号。
一、急性肾损伤:不是 “慢毛病”,可能是 “突发危机”很多人把急性肾损伤和慢性肾病混为一谈,其实两者差别很大 —— 慢性肾病是肾脏 “慢慢变坏”,可能几年甚至十几年才出现明显症状;而急性肾损伤是肾脏 “突然罢工”,短时间内(几小时到几天)出现功能异常,就像电器突然断电,若及时 “重启修复”,大多能恢复正常,可一旦拖延,就可能发展成不可逆的尿毒症,需要终身依赖透析或肾移植。
哪些常见原因会引发急性肾损伤?主要有三类:
肾脏 “缺水”:比如夏天大量出汗后没及时补水、腹泻呕吐导致脱水,或是高血压患者突然停药引发血压骤降,都会让肾脏供血不足,就像庄稼缺水会枯萎;

“有毒物质” 伤肾:不少人相信 “偏方治大病”,偷偷吃不明来源的中药丸;还有人头痛、关节痛就长期吃止痛药,这些都可能含肾毒性成分;就连过量喝含糖饮料,也会让尿酸升高损伤肾小管;
尿路 “堵了”:长期憋尿是最常见的诱因,尿液在膀胱里停留太久,会反向压迫肾脏宏图配资,导致尿液反流;还有肾结石、前列腺增生等问题,也会堵住尿路,让肾脏 “代谢废物排不出去”。
二、这 4 个症状出现,别当成 “小毛病”急性肾损伤的症状很容易和 “疲劳”“感冒” 混淆,但只要仔细观察,就能发现区别。尤其是 40 岁以上、有高血压糖尿病、长期服药的人群,出现以下症状超过 3 天,一定要及时检查:
尿量突现“反常”状况。正常成年人日尿量约 1000 - 2000 毫升,若骤降至 400 毫升以下(约两瓶矿泉水的量),或一夜起夜四五次、尿量显著增多,都需留意。就别以为是 “喝水多少” 的问题 —— 这和偶尔一天喝水少导致尿量少不同,急性肾损伤的尿量变化是 “突然发生、持续存在”,是肾脏滤过功能下降的信号;

水肿 “压得出坑”:早上起床发现眼睑肿得像 “金鱼眼”,穿袜子时脚踝勒出深深的印子,用手指按一下小腿,会陷出一个小坑,半天弹不回来。这种水肿和 “前一天晚上喝水多” 的水肿不一样,后者活动半小时就会消退,而肾损伤引起的水肿会持续加重,甚至蔓延到大腿;
尿液颜色、状态不对:正常尿液是淡黄色、清澈的,若发现尿液变成茶色、深褐色,可能是红细胞进入尿液;若尿液表面浮着一层细小泡沫,像啤酒沫一样,静置几分钟都不消散,就可能是蛋白质漏出,这些都是肾脏 “过滤膜受损” 的表现;
全身没力气、没胃口:总觉得累得不想动,连说话都没精神,吃饭时没胃口,甚至看到油腻食物就恶心。这不是 “没休息好”,而是肾脏无法排出体内的代谢废物,这些废物堆积在血液里,会刺激胃肠道和神经系统,导致全身不适。
三、不想尿毒症找上门,平时坚持 3 件事急性肾损伤虽然凶险,但预防起来并不难,关键是避开 “伤肾习惯”,做好日常养护:
控好基础病,远离 “肾毒性” 东西:有高血压、糖尿病的人,一定要按医生要求吃药,把血压、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 —— 高血压会让肾脏血管长期受压迫,糖尿病会损伤肾小管,这都是肾损伤的 “隐形杀手”。同时别乱吃药、乱补保健品,尤其是声称 “能治疑难杂症” 的偏方,还有某些止痛药等,连续吃别超过 3 天,若需要长期用药,一定要咨询医生是否伤肾;

每天喝够水,再忙也别憋尿:成年人每天要喝 1500-2000 毫升水,大概 7-8 杯,别用可乐、奶茶代替 —— 含糖饮料会升高尿酸,加重肾脏负担。更重要的是别憋尿,开会、开车时想上厕所,尽量找机会解决,哪怕每次只憋 10 分钟,长期下来也会让膀胱压力传导到肾脏,导致尿液反流损伤肾组织;
定期查肾功,早发现早干预:每年体检别只查血常规、肝功能,一定要加上 “肾功能三项”(血肌酐、尿素氮、尿酸)和尿常规。尤其是高危人群(40 岁以上、有基础病、长期服药者),每半年查一次 —— 急性肾损伤只要发现及时,通过补水、停药、治疗原发病等方式,大多能恢复,可一旦拖到出现尿毒症症状,就很难逆转了。
其实肾脏很 “沉默”,早期损伤几乎没明显痛感,很多人都是出现严重症状才就医宏图配资,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。记住:身体的每一个 “反常信号” 都不是小事,尤其是尿量、尿液、水肿的变化,及时检查、尽早干预,才能避免把 “急性问题” 拖成 “终身遗憾”。
科元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