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晚,南京市委市政府派出的调查组终于对“玄奘寺供奉日本战犯”一事做出了定论:吴啊萍将战犯供奉与个人因素有关,调查未发现其他人指使或共谋。巧的是,今天在微博上看到一段文字东兴资本配资,引发了我的思考,觉得挺有启发,分享如下:
他们最初穿上日式和服走上街头,我们觉得很惊讶,结果他们说我们小题大做;接着他们搞起了各种动漫活动,开设文化街区,我们批评他们时,他们又说我们过于严苛。后来他们开始在纪念馆前跳舞,为日本人悲伤,大家指出问题,他们却指责我们冷血无情。如今,他们公然供奉甲级战犯,如果我们继续退让,未来他们还会做出什么更过分的事呢?
看完这些话,我忽然明白了一些道理:精日分子所走的每一步,正是因为我们缺少他们所谓的“上纲上线”的意识。如果当初我们能把这些问题提升到更高的层次,或许情况就不会是现在这样。而南京调查组的结论,无疑为那些有“啊萍心态”的人提供了新的空间和可能。
“上纲上线”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一个贬义词。每当讨论问题时,大家总会提醒不要上纲上线。然而,值得我们探讨的是,这个词的具体含义和我们对待问题的态度。在文化大革命时期,“上纲上线”是一种极端的思维方式,强调看待问题时不能仅仅就事论事,而要透过表象看本质东兴资本配资,站到重大原则的高度。这种方式摒弃了实事求是的原则,推崇过度简化与绝对化的思维方式。如今,“上纲上线”常用来讽刺那些在普通话题上,用滑坡谬误将讨论引向民族、国家甚至政治领域的行为。
展开剩余63%从字面上看,的确,这个词并不是什么褒义词。它意味着把问题看得过于严苛、绝对、极端,并且容易造成误解和误判。然而,为什么我今天仍然提到这个词呢?首先,我并不提倡在所有问题上都采取这种过于极端的方式,但我认为,在涉及到辱国、辱民、侵犯民族尊严等根本性问题时,我们必须“上纲上线”,必须通过透视现象背后的本质来判断问题的严重性。涉及到民族尊严的底线,容不得半点妥协,我们必须以“纲”来规范行为,用“线”来划定界限。
在南京调查组公布的结论之后,关于吴啊萍是否应接受惩罚的讨论再次成为热搜话题。虽然我并非学法出身,对“辱国”与“辱民”行为应当如何定罪并不十分了解,但看到社会各界对原则性问题的量刑标准仍然在争论时,心中难免感到一阵惋惜。
为何惋惜呢?因为大多数人对践踏民族尊严行为的惩罚尺度并不清楚。从小到大,我们的爱国教育更多是教导我们应如何行动,却没有告诉我们,如果背离这些原则,可能会遭遇怎样的后果。换句话说,很多人对于践踏民族尊严的行为并不清楚其背后的代价与后果,因此,他们根本没有恐惧感。于是,一些学者、专家甚至教授敢于公然挑战这些底线,他们为什么敢这么做?正是因为他们根本不怕,因为他们从未真正了解过如果他们的言论触及了社会的红线,会有什么惩罚。因此,面对挑战民族尊严的言论,他们没有任何顾忌。
而此时,另一个问题又浮出水面。虽然我强调在处理原则性问题时要“上纲上线”,但前提是必须有明确的“纲”和“线”作为界定,然而现在,我们是否真正有明确的“纲”和“线”?即使有,又是否做到足够的教育和普及?即便普及了,是否每个人都能充分意识到这些底线?这些问题一环扣一环,难以解决。
不想再多说了,关于这些问题,明白的人自然明白,懂得的人也会明白。如何采取行动,并非我们几句空洞的话语或几篇文章能够解决的,而是应当依赖政府的决策与执行。回过头来再看那段微博的文字,如果未来精日文化再次在国内盛行,某些人站出来进行反对时,是否还会被他们批评“上纲上线”呢?我认为这个问题不成立。如果我们再度面临这种文化的蔓延,那就意味着我们仍然没有建立起明确的“纲线”,到时无论说什么,都将显得苍白无力。至于未来的行动如何,恐怕只能交由时间来检验。
发布于:天津市科元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